宋志平先生的《有效的經營者》以深刻的洞察揭示了企業經營的本質規律。作為一名安全管理人員,掩卷深思,書中精辟的經營智慧猶如一束強光,穿透了安全管理領域的迷霧,照亮了我對“安全”的全新認知:安全管理,本質上是一場關乎企業核心價值的“安全經營”。它要求我們超越傳統“管控者”的角色定位,以經營者的思維、格局和方法論,重塑安全管理體系,使其真正成為驅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
一、重塑安全定位:從“成本中心”到“價值經營”
宋志平先生強調“有效的經營”始于創造價值。傳統安全管理常被視為“成本中心”和“合規負擔”,投入似乎只帶來“不出事”的底線結果。經營者思維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并定義安全的價值鏈。
安全是生產穩定運行的基石,是保障員工生命健康的核心福利,更是企業品牌聲譽和社會責任的無形資產。每一次成功避險、每一項隱患消除,都是在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長遠價值做加法。我們必須學會“經營”安全投入產出比,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并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通過分析事故的直接和間接損失,以及與預防性投入(如培訓、防護、技術升級)的對比,可以清晰地展示安全投入在減少經濟損失和提升社會價值方面的顯著效益。像經營者向股東展示業績一樣,安全管理者需要運用數據和案例,向管理層和全體員工清晰傳達安全工作的實際價值貢獻,贏得理解與支持,將安全從“要我安全”轉化為“我要安全”的集體價值認同。
二、整合資源:構建“大安全”治理格局
書中“整合優化”的思想,為打破安全管理“單打獨斗”困境提供了鑰匙,安全管理絕非安全部門孤軍奮戰,推動“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真正落地。
需將安全目標、責任及措施深度嵌入生產、技術、設備及人力資源等業務流程,確保安全成為各崗位、各環節的核心要素,構建全方位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積極引入智能監控預警、風險智能診斷平臺等新技術,提升風險感知、預警和處置的精準性與時效性,讓科技成為安全管理的強大引擎。善用專業安全服務機構、行業協會、政府監管部門的力量,借鑒先進經驗,獲取專業支持,構建協同共治的安全生態圈。安全管理需要“借力”,整合內外部資源方能形成合力。
三、精益求精:在安全領域踐行“三精管理”
宋志平先生倡導的“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三精管理),正是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良方。
精簡安全管理架構,明確各級職責邊界,剔除冗余,確保責任到人。需建立精干高效、權責清晰的專業隊伍和一線執行網絡,確保安全指令暢通、執行有力。將安全要求分解到最小工作單元和操作步驟。實施標準化作業流程,細化隱患排查,按區域、設備及風險等級分類,開展定制化安全培訓,精準滿足崗位需求。借鑒生產線管理模式,優化安全流程,消除無效檢查、重復培訓等“安全浪費”現象。運用PDCA循環,持續優化安全制度、流程和資源配置,追求以最小投入實現最優安全績效。
四、創新驅動:激活安全管理的源頭活水
“有效的經營者”必是創新者,安全管理同樣需要擁抱創新。積極探索應用更先進的安全防護設備、監測預警技術、應急處置裝備,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和應急能力。
變革安全管理模式,推行安全觀察溝通機制、強化安全領導力、打造安全文化建設標桿,激發員工安全參與熱情。探索更有效的安全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將安全績效與個人、團隊發展緊密掛鉤。培育具有企業特色的、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超越標語口號,通過管理者示范、全員參與、故事傳播、正向激勵等方式,讓“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無需提醒的自覺。
宋志平先生的《有效的經營者》給予我的最大啟示是:安全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安全經營者”。我們必須超越傳統安全觀念,以價值創造為核心,整合資源,實施精益管理,并持續創新,將安全管理全面融入企業經營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唯有如此,安全才能真正從“成本包袱”蛻變為“價值引擎”,從“被動防御”升級為“主動經營”,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構筑堅不可摧的基石。
安全,是最大的經營效益;守護安全,就是守護企業的未來。(靳靜)